J9九游会:上海2040年城市规划草案解读
上海市政府于8月22日发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公共交通、公共服务等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均有覆盖。
规划要点包括:
限制人口增长
至2040年上海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而截至2014年,上海全市人口已达到2,430万人,也就是说在26年的时间里人口增量将须控制在70万人,相当于平均每年增加2.7万人。
回顾上海近年的人口增长情况将有助于J9九游会更好认识这一目标。2007年上海人口净增99.5万,且2006年至2010年间,全市人口年均净增量超过70万。最近几年人口增速放缓,2014年仅增加10.5万,然而在2040年人口调控目标面前,上海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理由
过去20年中,上海常住人口经历了迅速增长,从1994年的1,400万增加到2014年的2,430万,其中外来人口的迁入是主要原因。同期本地户籍人口从1,300万增加到1,440万,净增量仅为140万。2014年,上海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不到60%,较1994年的93%大幅下降。
总体而言,人口增长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受过教育的年轻求职者来到上海追寻更高收入,推动商业发展;而廉价劳动力又有助于控制服务成本。然而,随着上海继续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现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7.8%),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降低。同时,户籍制度或将面临改革,为外来人员提供更多服务,公共事业尤其是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上海作为一座国际都市的需求。城市如要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必须进行人口控制,增加对包括建筑、机构、学校、医院在内的基础设施的投资,而这两点对于上海打造宜居城市也至关重要。
限制建设用地总规模
至2040年,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削减到3,200平方公里(包括200平方公里的“留白”),其中住宅用地占26%。到2014年,全市建设用地已达3,124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未来26年总规划建设用地存量仅剩76平方公里,年均2.9平方公里。到2040年,建设用地将占上海土地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的50.5%。
与此同时,全市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25%,公园及绿地人均面积从7平方米增至15平方米。考虑到人口规模,这一目标意味着公共绿地总面积将从1.779亿平方米增加1倍多至3.75亿平方米,相当于平均每年增加760万平方米。
理由
从城市规模考虑,上海需要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上海已逐渐达到开发临界点,人口及商业的空间使用方式也面临拐点:规划者、开发商、投资者及租户需要关注已划拨建设土地的再开发及优化利用,而不是将未开发土地用于更多房地产项目。
视具体情况,这或许意味着变更土地/建筑用途或翻新陈旧项目,抑或意味着废弃原有项目并彻底改造。只要与打造更多公共空间及绿地挂钩,则所在区域的建筑密度会有所增加。新加坡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公共空间作为社区必需甚至核心的一部分,在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的发达区域营造出一种轻松氛围。
城镇规划
根据公示细节,上海还将形成由“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以及社区中心”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徐家汇、前滩以及徐汇滨江均属于中央活动区。此外还有如下规划:
9个主城副中心:五角场、真如、花木、金桥、张江、吴淞、虹桥、莘庄、川沙
5个新城中心:嘉定、青浦、松江、南桥、南汇
2个核心镇中心:金山滨海地区、崇明城桥地区
其他规划
草案还计划增加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设施。例如,至2040年,全市每10万人拥有8-10个美术馆以及画廊、2个以上各类博物馆和5个以上大中型图书馆,相当于全市拥有2,500个美术馆及画廊、500个博物馆以及1,250个大中型图书馆。此外,上海将继续投资地铁、城际铁路、有轨电车等建设,这也将有助于实现减少污染的目标。
理由
上海业已拥有全球最令人瞩目的公共交通体系。长期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固然重要,现有网络的管理及维护也必不可少,如此才能到达使用与效率的优化。
教育、文化、遗产是国际都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增加对各类文艺设施的投资,如公共博物馆、美术馆、历史及自然遗产、表演艺术、音乐及体育场馆、会议中心以及艺术/影视/摄影/音乐工作室等,对于城市文化身份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支持与框架作用。